图片
01
无事此静坐,一日似两日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》
没事的时候就这样静静坐着,一日的光阴,似乎被拉长成了两日。这不是度日如年,而是当心绪真正沉静下来,时间突然就变得粘稠而富有质感。这种深度的“静坐”,让寻常的时光获得了双倍的丰盈。
02
日落山水静,为君起松声。
——唐·王勃《咏风》
日落时分,山水归于宁静。此刻,风儿好像也感觉到你的存在,特意在松林间轻轻拂过,为你奏响一阵清越的松涛声。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感受着凉风,思绪可以漫无边际,这该是多么的惬意啊。
03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——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
只有人心真正闲适下来,才能捕捉到桂花悄然坠落的细微声响。春山之夜,万物都睡了吧,当月亮悄悄升起,清辉惊动了山鸟,几声短促的啼鸣划破长空,反而让这山涧的夜晚显得更加幽深、空灵。静,在这里不是死寂,而是蕴含着生命的律动。
图片
04
水性自云静,石中本无声。
——唐·韦应物《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》
水的本性自然是趋向安静的,石头本身也不会发出声响。韦应物由奔腾的嘉陵江水声引发哲思:我们所听到的激荡澎湃,其实是水流冲击山石、彼此作用的结果。
05
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
——唐·刘长卿《听弹琴》
泠泠的古琴声从七弦上流淌出来,静静聆听,就能感受到松林间的寒意随着琴韵袭来。这“静听”不是被动的接收,而是心神完全沉浸其中,与琴声描绘的意境交融。
06
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——唐·白居易《销暑》
想要驱散酷暑的炎热,根源就在内心的平静;室内变得清凉,那是因为空间的开阔与通透。外在的“室空”那是物理的凉爽,内在的“心静”则是抵御燥热的根本力量,内外相合,自然才得这清凉。
图片
07
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
——南北朝·王籍《入若耶溪》
蝉鸣阵阵,反而让人觉得林子更加幽深寂静;鸟儿的声声啼叫,更凸显出山谷的深远空灵。并不是无声才是静,有时恰恰是这些自然的声响,将环境的静谧感衬托得淋漓尽致,引人入胜。
08
川原秋色静,芦苇晚风鸣。
——唐·贾岛《送耿处士》
川原沐浴在秋色里,一片宁静祥和;只有芦苇丛在晚风吹拂下,发出沙沙的低鸣。人在景中,可谓美不胜收啊。
09
对泉能自诫,如镜静相临。
——唐·崔颢 《澄水如鉴》
面对澄澈如镜的泉水,能使人自然而然地反省自身。它像一面明镜,静静地映照着观者。这份“静相临”不是压迫,而是一种无声的启示,让人在水的纯净与平静中,反观内心,涤除尘虑,达到自我诫勉的效果。
图片
10
静于诸境静,高却众山高。
——李咸用 《早秋游山寺》
这山寺的宁静,似乎超越了世间所有的安静;它坐落的位置之高,好像比周围所有的山峰都要高耸。诗人感受到的“静”与“高”,已非物理属性,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投射。身处此境,心随境转,获得了超越尘俗的静谧与高远之感。
11
抱叶寒蝉静,归来独鸟迟。
——唐·杜甫《秦州杂诗二十首》
寒蝉紧紧抱着树叶,悄无声息;晚归的鸟儿,迟迟地独自飞回。这幅秋日薄暮图景,充满了孤寂感。秦州秋日的萧瑟与诗人羁旅的孤清一一都在这一刻呈现。
12
巨海一边静,长江万里清。
——唐·李白《赠升州王使君忠臣》
辽阔的大海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,万里长江也显得格外清澈。李白以此壮阔而平静的水域景象,隐喻或祝愿这位王使君能治理有方,使升州之地如这“一边静”、“万里清”的江海般,获得太平与清平。
图片
13
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。
——南北朝·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
晚霞铺展,如同散开的华丽锦缎;清澈的长江平静流淌,宛如一匹铺向远方的白练。江水的平缓无波,更赋予其一种丝绸般柔顺、光洁、舒展的质感,真美啊。
14
独绕虚亭步石矼,静中情味世无双。
——宋·苏舜钦《沧浪静吟》
独自绕着空寂的亭子,走过石桥。这份在寂静中品味到的情致和韵味,世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拟。在无外界干扰下,心灵与自然、与自我深度对话时才能获得的、无可替代的深邃体验。
15
间与世远,鸟语知境静。
——宋·欧阳修《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》
居所远离尘嚣,与世俗有了距离;此时,连鸟儿的鸣叫声,都让人清晰地感知到环境的清幽宁静。心远地偏,方能听见这份“静”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大象配资-杭州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网之家-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