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便,这个可能每天重复的动作,多数人只当是身体的在清理垃圾,却很少意识到,它可能是反映全身健康的“晴雨表”。从肠道功能到心脏、肾脏以及代谢系统,排便次数里藏着许多被忽略的健康信号。
每天排便几次才正常?“一天必须排一次便才健康”“三天排一次就是便秘”…… 关于排便次数的说法五花八门,不少人因此陷入焦虑。其实,健康的排便频率并没有“一刀切”的统一标准。
根据《BMJ Open》2020年一项针对近50万中国成年人的队列研究,排便频率可分为四类:每天多次、每天一次、每2-3天一次、每周少于3次。其中,“每天一次”被当作一个参考标准。不过,由于个体差异、饮食习惯、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,排便次数的正常范围也会有所不同。因此,只要排便规律、过程顺畅、无明显不适,每周不少于3次或每天两次都可以视为正常。
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偏离常规:比如突然从每天一次变成每天3次以上,或每周少于3次,且伴随排便费力、粪便干硬。
展开剩余79%排便次数异常,可能牵连心脑肾排便次数不仅反映肠道功能,更可能与全身健康相关。上述研究通过10年随访发现,排便频率异常可能增加多种疾病风险:
每天多次排便者相较于每天排便1次者,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2%,Ⅱ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0%,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5%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增加28%。
每周少于3次排便者,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7%,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1%,慢性肾病风险增加20%,重大冠脉事件风险甚至增加22%。
为什么排便次数会影响心、脑、肾?研究推测,肠道菌群可能是关键“中间纽带”。正常排便人群的肠道中,纤维发酵细菌更丰富,能产生保护肠道的短链脂肪酸;而排便异常者,蛋白质发酵细菌增多,可能释放有害物质,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器官。此外,长期便秘导致废物滞留肠道,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,进而损伤血管、代谢系统。
颜色、形状不对劲?这些信号也别忽视判断排便健康,不能只看次数。粪便的颜色、形状、伴随症状同样重要,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:
1.颜色异常:黑色柏油样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;鲜红色血便需警惕痔疮、直肠病变;灰白色大便可能与胆道梗阻相关。
2.形状改变:持续粪便变细、带沟槽,可能是肠道占位性病变的信号。
3.伴随症状:排便时腹痛剧烈、排便后仍有坠胀感,或伴随发热、体重骤降,需排查肠道炎症、感染甚至肿瘤。
这些信号往往比次数异常更直接地提示疾病,不能仅凭“次数正常”就忽视。
养出健康排便习惯,做好这几件事无论当前排便频率如何,养成规律、顺畅的排便习惯,对全身健康都至关重要。结合研究结论和实用经验,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
1.饮食方面
增加膳食纤维摄入(如全谷物、新鲜蔬菜、水果),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,同时滋养有益菌群。这项研究发现,饮食结构与排便频率相关。而充足的膳食纤维是维持正常排便的基础。
2.运动方面
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能刺激肠道蠕动。研究数据显示,体力活动水平较高者,排便更规律;久坐不动则可能减缓肠道转运,增加便秘风险。
3.作息方面
养成固定排便时间(如晨起或餐后),利用肠道的“生理反射”形成规律。避免长期熬夜、过度紧张,这些因素可能打乱肠道节律。
4.警惕异常信号
若长期排便次数异常(如持续每天3次以上或每周少于3次),或伴随上述颜色、形状改变,别硬扛,建议通过初级保健检查排查潜在问题。正如研究建议的那样,将排便频率纳入常规健康评估,能更早发现风险。
排便这件小事,实际上是身体给我们的“日常体检报告”。它不直接决定健康,但能反映肠道菌群平衡、代谢状态甚至全身器官功能。不必为偶尔的次数波动焦虑,但需关注长期规律与异常信号。
参考来源:
1.Yang S, Yu C, Guo Y,et al. Bowel movement frequency and risks of major vascular and non-vascular diseases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 among Chinese adults. BMJ Open. 2020 Jan 9;10(1):e031028.
2.Lai S, Zhu C, Zhou X, et al.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 and Constipation: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7-2010.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. 2024 Jul 30;30(3):322-331.
3.人民网:人活多久,排便就知?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
发布于:北京市大象配资-杭州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网之家-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